1985年4月,一股科技熱潮席卷全國,“靠科技強國”、“科技強省”、“靠科技脫貧致富”一浪高過一浪。30多歲的郭彥川正值而立之年,一天,在收音機里,他聽到西洋參等中藥材種植經濟效益顯著,又有省植物園、交大郭生貞教授進行技術指導,他激動不已,心想:若能大規模種植,不就可以徹底摘掉窮帽子嗎?第二天一大早,他背起干糧,將自己上山采藥積攢下的500多元帶在身上,跋山涉水來到縣城,到洛南縣科協,可惜沒能買到苗子。他沒有灰心,聽說洛南縣農科所有,到洛南縣農科所,仍然沒有如愿以償,這一年他跑了好些地方都沒有弄到。第二年,他終于得到了可靠消息,并在友人的幫助下從洛南縣農科所買回不多的一些苗子。苗子買回來了,可還缺乏技術指導,他又只身一人趕往陜西省植物園,親自找到郭生貞教授,郭教授聽了他一番講述,深為感動,對他進行了精心指導,臨走還贈送了他一些技術資料。從此郭彥川便走上了種植西洋參之路。
盡管付出了艱辛的努力,栽的苗子仍然不見好,2分地的苗子到了第二年只收獲了800多株。留下種苗,他拿著這些苗子去了漢中試銷,居然賣了3000多元。小小的感動使他無比喜悅,仿佛吃了“定心丸”,周圍鄰居一看他發了“小財”都爭著讓他幫自己種,給留苗子,他一方面將自己的苗子分給親朋鄰居,又想辦法從外地往回買,然后試著下籽來種,畢竟經驗不足,技術欠佳,20多戶投資近5萬元的種植戶,有的苗子腐爛,有的種子不出苗。郭彥川這可著急了,他從洛源到商縣,從西安到寶雞,奔吉林赴北京,跑遍了所有種植西洋參的地方。每到一地,他都虛心求教,同時他還購回大量有關西洋參種植與栽培的書籍,常常夜以繼日。就這樣還是沒能挽回20多戶參農的損失,參農初次種植受挫,他們本來就窮的家庭現在更窮了,郭彥川感到身上的擔子更重,責任和壓力更大,參農指責他,他沒向失敗低頭。后來,他親自登門拜訪請來郭生貞教授現場指導,1990年他種植的6分地西洋參喜獲豐收,所種西洋參個大、質優、形狀好、商品率高,有個“參王”居然凈重4兩,連郭生貞教授也都贊不絕口,稱他為洛河源頭的“土專家”,這一年他種參收入25000多元。
共有條評論 網友評論